新闻中心

第十二届中部博览会晋中分会场高峰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孙宝国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知名的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在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方面领衔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凝练出“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理念,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提出白酒“健康、风味双导向”发展思路,在推动白酒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食品产业要满足人民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吃得快乐的需要。食品产业是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是民族文化产业。

  新时代,食品产业不但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对食品美味、营养、健康、方便、实惠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努力把“藏粮于食品”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满足国家全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满足“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的需要。

  新时代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策略需要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食品营养健康、食品生物工程、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主要是提升食品加工制造的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施食品加工制造优质化、营养化、健康化、绿色化升级工程,加强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与食品加工制造的融合,实现食品加工制作的完整过程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全方面提升食品加工制造水平和原料利用率,建立精准、智能、绿色的食品加工制造体系。在食品营养健康领域,聚焦食品营养健康基础研究、营养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和产业链集成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立科学系统的食物营养品质和功能评价标准及营养健康食品管理法规。在食品生物工程领域,开发全新营养化学品、功能食品及配料,构建以资源充分综合利用为特色的食品生物工程关键技术体系,实现食物资源的人工生物合成制造。在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领域,突破食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维原位感知等装备关键技术,突破杀菌、提取分离、干燥冷冻、成型包装、传统食品工业化等关键装备智能化,构建食品装备新型制造体系,实现食品智能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重要技术装备和标准化等工作的重点突破。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领域,聚焦食品安全全链条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智能控制、新兴食品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与危害控制能力。

  食品产业是健康产业,满足人民对营养、健康、美味食品的需求,是食品产业的根本任务。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高技术是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方向,食品前沿科学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是食品产业的核心任务,建成我国膳食模式和饮食上的习惯的食品科技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创新体系,提高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金涌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成功应用于工业过程,在清洁化工工艺与工程、产品工程、亚微米与纳米粉体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主席习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在充分体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也为中国未来节能减排行动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碳排放总量庞大的最终的原因在于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是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动化石从能源转向资源化利用、改变能源结构是成功的关键,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必将迎来化石能源向化石资源时代的转变。

  当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大且逐年上升,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仍然较大,2060年实现碳中和必须使万元GDP能耗下降至较低水平,意味着我国需从工业化社会转变为信息化社会,可见任务之艰巨,关系到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

  碳中和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只有工业、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费下降到合适规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规模储能技术发展到足够水平以满足供能需求,同时颠覆性技术获得突破,碳中和才能实现,才可能谈论从化石能源迈向化石资源时代。伴随着化石资源时代的是化石的“物质”属性慢慢地加强,化石慢慢的变多地成为材料,与资源化利用时代相伴的是新能源时代、循环经济时代。

  实现碳中和、完成时代转变不能以牺牲我们正常的生活舒适度为代价,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则。从产业体系的调整,到能源效率的提升,到建筑能耗的降低,到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发展,再到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的开发、可行性与效率的完善,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经济可行性倒逼相应技术达到应有水平,碳中和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步进行要靠技术进步实现。

  碳中和的实现与时代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逐渐增速的过程。从现在开始禁止或限制高排放工业的投产,陆续关停或改造现有高排放产业,并逐渐增强化石的资源属性,鼓励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生产,这是一个有规划、有节奏的长期进程。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在充沛能源的支撑下,资源化利用是回收CO2、实现碳中和最为理想的途径,CO2与化石资源化利用一体,共筑工业良性碳循环。CO2资源化利用方式最重要的包含光合作用、矿化处理、化学品合成等。

  在新能源主导的未来,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碳排放问题,又能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是顺应碳中和时代潮流的不二选择。

  罗锡文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探讨研究,创新研制成功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种植机械和棉花播种机械。

  无人农场有五个特点:一是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即覆盖农作物生产中的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水、肥、药)和收获的所有的环节;二是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即农机自动从机库转移到田间,完成田间作业后自动回到机库;三是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即在农机转移和作业过程中能实现自动避障,遇到不正常的情况能自动停车,以确保安全;四是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实时全监控,即能对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做实时监控;五是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即能根据作物的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及时作出决策并自动进行精准作业,包括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精准施药等。无人农场主要依托三大技术的支持: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提供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栽培模式;智能农机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提供智能感知、智能导航、智能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信息技术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农机导航与自动作业,农机远程运维管理提供支持。

  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是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可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从2004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就开展了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电机转向、速度线控、机具操控、自动避障、主从导航、车载终端和系统集成等十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三大创新成果,包括:采用北斗卫星定位和MEMS慢性传感相结合,创新设计了外部加速度补偿的线性时变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农机不同作业工况下的高精度连续稳定定位和测姿。创新设计了基于预瞄跟随的复合路径跟踪控制器,采用非线性状态观测器对决策期望轮角进行侧滑补偿,明显提高了水田农机跟踪精度。创新设计了农机线控局域网和自动导航作业局域网组成的分布式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系统,提出了多层智能控制策略和方法,实现了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控制。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线控装置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产品。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无人驾驶收获机。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中水田自动导航作业和主从导航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满足旱地/水田耕整、种植、植保和收获等环节精准作业需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现代农业智慧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胡跃高是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系统工程学会等多个专业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在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探讨研究、草业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全域有机农业建设等领域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实践经验。

  中国农业与全球农业共进退、同兴亡的大格局已形成。当前,乡村振兴面临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乡村社会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国际农业安全问题五项农业安全问题。

  2017年6月23日,习考察山西时发出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号召。3年多过去了,我们在科技、管理、产业、乡村实践领域进行了广泛思考、讨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多方面进展。2013年以来,课题组在灵丘县连续8年进行有机农业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在石楼县、沁源县、左权县、山阴县进行了部分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1.明确村民为有机旱作农业建设的主体。干部是先锋队员,科学技术人员是侦察兵,企业家只是仆人。乡村振兴的主体只能是村民。只有在思想上成为村民的一员后,才算进入了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

  2.以村庄或自然村为单位组织有机合作社建设。有机是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建设的第一本质特征,合作社是第二本质特征,建立的有机合作社,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就能够一步步成长起来。

  3.注意从优秀进城打工者队伍中发现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进城务工村民及其子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脊梁。他们兼通工农、跨越城乡,甚至往来中外,是联结当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网络载体。农民工是国家未来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

  4.积极锻炼一批懂爱型的乡村振兴公务员队伍。面临新的建设任务,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人员长期驻村,参加实践工作,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5.有机旱作农业建设首先必须过市场关。有机旱作农业建设者要下定决心,学会有机生产,过好市场经济关。

  6.农业科学技术要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青春。科技工作人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者的先锋队——有机旱作农业的建设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面对的第一生产力基本现状,及未来将要建设的第一生产力的本质特征,稳扎稳打地建设,率先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中国建设发展与中国乡村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历史经验教训,全心全意依靠基层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建设骨干,领导有机合作社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实现乡村振兴,为城乡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基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