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子三下乡:找寻电厂中的“低碳”
为使同学们进一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意义,更好地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深青年学子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知并推进环保行动的落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乘双碳之风,化降碳之难”赴西北城市群热电厂探析碳循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2年8月12日前往榆能杨伙盘煤电一体化电厂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找寻电厂中的“低碳”。
此次社会实践由李恺弘老师带队。出发前,老师先带领咱们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组织纪律培训、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调查模拟培训,确保我们的实践活动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从中我们深感出行安全的重要性,一定要具有团队意识,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
在制定好行动路线后,我们在小组内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大致的了解,随即便踏上了此次调研之旅。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和学习电厂的化学结晶造粒流化床、固液分离装置和电厂的水处理工艺,初闻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名词,难免皱起了眉头,但当我们真正亲临大型仪器面前,看到一幕幕设计精巧的工艺,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震撼和感叹。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电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复杂的钢架结构,耳边是大型机器运作的轰鸣声,这愈发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工作人员简单讲解了几个大型仪器的用途以及运作方式,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烟囱,无论高低大小,排放的浓烟都是白色,不似儿时印象中浓烟乌黑且呛人的景象。这些都归功于一道道反复改良后的工艺和如今越来越发达的过滤技术,通过对废气体的多次加工和循环利用,尽可能将较为洁净的废气排入大气,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也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和推动。低碳的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助力,要求我们注重每一处细节,如此才能见到真正的成效。
随后,我们进入了厂房,由于机器的运作,厂房的温度比较高,但这依然不会影响工作人员埋头工作的认真与专注。密密麻麻的管道有序地布满了整体空间,工作人员依次向我们介绍了每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向我们讲述了化学结晶造粒流化床、固液分离装置等工艺的工作流程。在众多的数据与大规模的机器面前,我们深感自己未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密集,每年的能源消耗巨大,我国有超过5亿千瓦的电机,每年要消耗800亿~1000亿千瓦时的能量,所以节能减排对我们来说迫在眉睫。如今我们面前这些精巧的工艺设计、精准的大数据监控、精细的工艺流程,所有的这些将“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一点点细化、精确,这推动这样一个大目标一步步前进。
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更是至关重要,只有在绿色中谋求发展,向着绿色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走得长远,走得高质量。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累计,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低碳发展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要及时落实。
此次调研开拓了我们眼界,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深感自己肩头的重任,也定当不负重任,勇敢担起时代交付我们的使命任务,努力增长才干,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通讯员(刘子琪)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